何以成為必爭之地:集成電路制造淺析
【CPS中安網 cps.com.cn】近期,外媒路透社報道,臺積電計劃前往美國亞利桑那州投資120億美元建立芯片廠,屆時將創造超過1600個就業機會,資金將在2021年至2029年陸續到位。
亞利桑那州工廠的建設將在2021年開展,若順利可于2024年生產被應用于高端防御系統以及通訊設備的5nm芯片。該工廠每個月將加工20000個以上的晶圓片,每個晶圓片會包括上千個獨立芯片。
隨著臺積電赴美建廠事件鬧得沸沸揚揚, 集成電路再次進入了大眾的視野,而集成電路產業鏈中的重要環節——集成電路制造產業,在中美貿易摩擦過程中顯得尤為關鍵。
如今,芯片制程工藝不斷提升,芯片中可以有多達百億個晶體管。
而如此之多的晶體管,究竟是如何被安置在芯片上的,正是集成電路制造業之所以高端的原因。
其整個制造過程,牽扯到大量的基礎科學、資金、技術、高端設備,因此非常復雜。同時作為硬件基礎,集成電路性能對于人工智能、物聯網、計算機、通訊、汽車、航天等多個領域的發展尤為重要。
集成電路結構
下圖為一張芯片照片,非常清晰的展示了芯片內部的層狀結構。
集成電路在芯片內部采用的是層級排列方式。越往下線寬越窄,同時越靠近器件層。其中最下層為器件層,即是晶體管(MOSFET)。
芯片中的晶體管不僅僅只有MOS管,還有三柵極晶體管等,這些晶體管不是安裝在芯片上的,而是在芯片制造的時刻上去的。
集成電路設計
在進行芯片設計的時候,芯片設計人員會利用EDA工具,對芯片進行布局規劃,然后走線、布線。
下圖為集成電路設計軟件中的版圖設計界面,白色的點就是襯底, 還有一些綠色的邊框為摻雜層。
集成電路制造企業——晶圓代工廠,就是根據芯片設計師設計好的物理版圖進行芯片制造的。
集成電路制造
芯片制造過程共分為七大生產步驟,分別是擴散、光刻、刻蝕、離子注入、薄膜生長、拋光、金屬化,其中光刻和刻蝕是最為核心的兩個步驟。
光刻就是把芯片制作所需要的線路與功能區做出來。利用光刻機發出的光通過具有圖形的光罩對涂有光刻膠的薄片曝光,光刻膠見光后會發生性質變化,從而使光罩上得圖形復印到薄片上,使得薄片具有電子線路圖的作用。
光刻的作用,類似照相機照相原理。照相機拍攝的照片印在底片上,而光刻將電路圖和其他電子元件印至晶圓薄片上。
刻蝕是使用化學或者物理方法,有選擇地從硅片表面去除不需要材料的過程。
通常的晶圓加工流程中,刻蝕工藝位于光刻工藝之后,有圖形的光刻膠層在刻蝕中不會受到腐蝕源的顯著侵蝕,從而完成圖形轉移的工藝步驟。因此刻蝕環節是復制掩膜圖案的關鍵步驟.
其制造步驟可以簡單地演示如下:
在涂滿光刻膠的晶圓(硅片)上蓋上事先做好的光刻板,然后用紫外線隔著光刻板對晶圓進行一定時間的照射。利用紫外線使部分光刻膠變質,易于腐蝕。
溶解光刻膠:光刻過程中曝光在紫外線下的光刻膠被溶解掉,清除后留下的圖案和掩模上的一致。
刻蝕:用腐蝕液將變質的那部分光刻膠腐蝕掉,晶圓表面就顯出半導體器件及其連接的圖形。然后用另一種腐蝕液對晶圓腐蝕,形成半導體器件及其電路。
清除光刻膠:蝕刻完成后,光刻膠的使命宣告完成,全部清除后就可以看到設計好的電路圖案。
超大型集成電路上100多億個晶體管就是通過這樣的方式雕刻出來的,晶體管可用于各種各樣的數字和模擬功能,包括放大,開關,穩壓,信號調制和振蕩器。
集成電路上晶體管越多,其運算效率越高;同時,減小體積也以降低耗電量,芯片體積縮小也使其更容易置入移動設備或裝置中,滿足便攜化的需求。
芯片技術演進,博弈仍在持續
目前芯片制造有兩大趨勢,一是晶圓越來越大,可以切割出更多的芯片,節省效率,另外一個就是芯片制程縮小。
制程,也就是柵極的最小寬度(柵長)。柵極的寬度則決定了電流通過時的損耗,表現出來就是芯片發熱和功耗,寬度越窄,功耗越低。制程縮小,就可以在芯片中塞入更多的電晶體,提高芯片工作效率,減小功耗,同時減小體積。
集成電路制造工藝復雜,且半導體在消費電子產品和國防設備中都起到關鍵作用。因此大量的先進芯片集中在亞洲生產,是美國政府將中國視為戰略競爭對手的原因之一。
在6月9日臺積電股東大會上,董事長劉德音重點回應了有關臺積電赴美建廠的議題,認為該方案的成功與否取決于美國政府是否愿意提供相應補助。
由此可見,迫于美國壓力,臺積電赴美建廠提上日程,但建廠時間、規模都證明了這并非是臺積電的關鍵項目,這場關于半導體技術的博弈充滿變數,結果仍未可知。
來源:CPS中安網
聯系人:吳先生
掃一掃關注微信公眾號
159 9969 3183
深圳市華天龍電子有限公司
Shenzhen Vatilon Electronics Co., Ltd.